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预告 | 一树屋邨2期,盛大入伙。

Arbre的小树 一树Arbre 2021-07-07
海报设计:果仁设计


一树屋邨2期

LIMIT

跨媒介群展
MIX MEDIA GROUP EXHIBITION


艺术家 / Artist

范诗磊 / 季怡雯 / 蓝梓杰 / 梁嘉欣 / 孙可

王叶子 / 姚明峰 / 于童 / 张皓言 / 赵可天 / 邹紫薇


策展 / Curator

一树ARBRE

Arbre Art Centre


开幕 / Opening 

2021.01.16 周六/SAT 15:00


入伙仪式 / Opening Event

15:30 – 16:00


导览 / Exhibition Tour

16:30 – 17:00


围观入伙仪式 / Sign Up

限20人,扫描下图报名。



展期 / Duration

2021.01.16 - 2021.03.28

12:00 - 19:30

周三及特殊日期闭馆,

请留意公众号通告。


地址 / Venue

(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六街园岭新村74栋103)

Arbre Art Centre
No.103, Block 74, Yuanling Xincun,
Yuanling 6th Rd,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前言

Preface

刘佳欣

Limit这个词语短时间看来都无法从我们的日常语境中剔除了。甚至乎,我们已经不自觉间围绕着Limit来设计生活了;我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线上购物,选择居家工作,选择隔着屏幕和友人举杯痛饮...... 即便如此,一树做这个展览的初衷,其实是希望参与者跳出框架,把「限制」这个词放在与其他事物平等的地位来看待,并做出一些艺术表达。
 
大家都做到了。去年我们以「Return」为主题,大家或多或少地都做出了对这个词语的回应,而今年的参与者形成了一个默契 —— 去掉「Limit」的存在感,以个体表达意愿为上。于是,「不设限」则成为了展览真正的关键词;正因为此,我们期待着能通过展览传递这些「不设限」的声音的同时,又将作品间细微的共鸣通过动线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简而言之,这仍然不是一个传统的展览。一树Arbre仍旧是那个信号中继站,收集了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想法,然后传给你。
关于一树屋邨2期 
About ARBRE ESTATE II


作为一树置地高性价比型的住宅项目,一树屋邨2期颇受欢迎。在横跨两年,历时1个月的认购期后,我们隆重庆贺11位住户「购房」成功,入住一树屋邨2期,为此,我们将举办盛大的入伙仪式。


在1月16日的入伙仪式中,我们将首先与各位新住户签订购房合同,并与诸位一同剪彩砸金蛋,为接下来的居民生活讨个好意头。此外,我们也将邀请各位住户带领观众参观自己的房产,谈谈作品,聊聊人生;当然了,住户们,请不要忘记和你共享房产的室友(们)打声招呼,毕竟在未来的一阵子里,你们都将被「捆绑」在一起,呈现在所有来参观你们房产的人面前。

无论如何,入住愉快!

屋邨的常驻居民

About the Artists

在一树屋邨2期这个有限的公共空间里,新居民们三两分居在不同的户型内,试图和初才相识的「室友」找到零星的一些作品之间的共鸣。没关系,他们当然很难发现,但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一树置地,则在房屋认筹阶段,就已为他们对于类似主题的不同表达所惊喜 —— 有几人专注着对社会文化和数据的观察,有几人在试图把情绪具象化,又有人沉浸在某一族群的文化中......正因为这些作品之间或明或暗的联系,我们在尊重居民们「购房意愿」的前提下,进行了些许作品位置的调整,并最终确定了一树屋邨2期居民们的入住地点。👇



邹紫薇
本科毕业于2017年江南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擅⻓绘画与影像,习惯用综合媒介表达个人情感,观察与思考。

哭泣避难所综合材料装置 / 尺寸不等 / 2019至今城市的生活丰富多彩,时常陷入消费与碎片信息的狂欢,假想下班回家后的合租公寓,卫生间的气息变得杂乱,个人物件与他人的堆叠,随着沐浴的温暖水声,将美好和难过偷偷隐藏。逃避和自我欣赏的时刻,仿佛生活在拍摄电影,时钟算着时间,留给个人逃避的瞬间还有多⻓?不管怎样,生活里总需要感性,就将它变成一个避难所吧。

《哭泣绘画》


姚明峰
费城艺术大学Studio art/工作室专业;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作品试图探讨在数字时代下如何审视与解读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分类、整理、排列与重组,并赋予新的意义。

测试

铝塑板UV喷印 / 尺寸可变 / 2020

《测试》系列对深圳填海区域内常见的品牌以及金融机构进行统计和调查,分析其数量和 LOGO颜色,制作相对应的参照色块表格,并以打印测试和校准图像的形式呈现。作品中,被彩色半调化的黑白图像与代表各品牌的色块相叠加,所形成的新图像既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又暗示了时间的转化(从胶版印刷到数字图像)。被覆盖的区域充满了诱惑与未知,揭示了资本和欲望,同时也以这些颜色为基准,对填海的地域进行了重新解读。

《测试》

孙可
现专业插画,正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二年级。作品有传统绘画,数码绘画和视频影像装置等。实验性创作是一直想继续创作的方向,关注于环境,政治和社会等议题。善于从大众和周围环境下提出问题,并用视觉化的语言去展开,从个人角度出发并以个人经验为支撑点去探索和找寻大环境的语境,比如社区群体,社会环境,数字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数码影像 / 2m45s / 2020过去的事物不断的操控着现在和未来的走向,它像一个幽灵掌控着一切。过去的机械工业演变成人工智能,网络上点赞的麻木,电子网络的脆弱和不稳定,现代生活的短暂,环境问题陷入一个死循环。石油工业的掠取到塑料产品的制造,到产品再次被遗弃到地面或者海洋上,时间累积着一切。这个短实验影片探讨了时间,数字科技和环境等问题,结合了电子绘画,3D模型和视频剪辑等技术。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赵可天

生于1998年,现生活于成都,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作品通常围绕图像背后的社会性隐喻来展开讨论,尝试重新审视当下社会个体在观看或生产图像时的思维主体性。她的创作实践多希望在媒体图像、个人意识、社会权利、社会文化之间寻找新的联系方式,并试图提供多维的观看角度。

Pseudonym摄影拼贴 / 40*50cm / 2019-2020

<Pseudonym>是一系列摄影拼贴作品。创作着眼于消费社会背景下,物体价值是如何利用图像进行构建、传递并影响观众意识的问题。作品通过拍摄、拼贴各类图像与材料来建立充满想象刺激感的场景,尝试引导观众联想当下「商品价值」的定义来反思当下社会异化、景观化的状态,并意图探索图像中的「真实」应该如何被理解,即图像中「真实」的界限。

《Pseudonym 04》


梁嘉欣
1997年生于广东,目前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摄影硕士学位。她最近的创作兴趣集中在探索幻觉与艺术媒介之间的相互导向关系,以及个体经验如何参与在地性文化语境叙事。她通过诗意的摄影语言来表达她对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观察,在她的实践中,图像会以或动态、或静态、或有声等方式被建构和折射。

有风的夜 A Windy Night黑白数码影像 / 4m26s / 2020《有风的夜》以第一视角记录了一个大风的夜晚,父女在乡间的一场游戏式的夜晚探险:意外地发现了一只死去的鸟儿,挂在树上摇摇欲坠。这件录像既是对此刻现实的投射,也是一次在当下特殊时期的历史记录。亲密关系,个体的脆弱,生命的无常,以及对危机的沉思,是录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有风的夜》


季怡雯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b.1991),研究方向为中国宗教史、历史人类学等,复旦大学宗教学硕士、哲学学士,近十年专注海南文化研究,在地居住超过12个月,相关六篇论文发表在A&HCI索引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同时以田野调查工作方法拍摄,影像作品在国内北上广、浙、桂、法国巴黎等多地展映。

翁贝子孙
综合材料装置 / 尺寸不等 / 2020《翁贝子孙》是一组基于我近十年在海南的田野调查,并配合博士论文文字的影像呈现。这一次拍摄,我作为调研者和摄影师在海南与「翁贝子孙」一同居住超过了7个月。在此间,最困难的是寻找一个名词指代这一特别族群。因此选用了民国时期法国汉学家萨维纳(Francois Marie Savina)最早提出的「翁贝」。而子孙,则是这个族群对祭拜神明的自己的自称。今日的他们对自身的民族和语言归属存在着矛盾心理,因此笔者的研究试图同时从文字和视觉的形式,以地方社会的宗族和民间信仰为经纬探索他们的地方社会和历史是如何形成的。

《打伞的祖先》

张皓言
1996 年生于山东淄博,2019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创作媒介以影像、装置为主。

尘事

动画 / 3m56s / 2020

这个影像内容关于时代记忆。影像里的素材全部来自Windows早期系统里的屏保。这些屏保是针对CRT显示器来设计的,以一个简易动画的形式防止其因为长期显示同一画面而造成显示器烧屏。但自从液晶显示器普及之后,这些屏保就被淘汰了,成为时代特征。影像的内容关于灰尘。灰尘于我们不经意间形成,质量很轻,但其被赋予的意义会让人心理感到沉重。会人们的记忆、情感、行为等等。而在很多层面上,灰尘伴随着悲伤的情绪,用来体现被遗忘,被抛弃,有时代的记忆也能体现时间性。

《尘事》


范诗磊
青年艺术家,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在广泛的艺术探索中,他的作品包括装置艺术、影像、油画、摄影等。他独特的个人风格散发出怀旧的情感和压抑的情绪,同时表达了全球化下的文化困境与文化自治。

洗礼 Baptism综合材料装置 / 80*80*220cm / 2021给全世界来一个「洗礼」。2020这个特殊年份做到了,以一种特殊的形式给大家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生活体验。这件作品通过旋转清洗的形式,表达我对2020的态度……靠近它,自己来一个「洗礼」。

《洗礼》装置局部

蓝梓杰
1998年生于广东,现于深圳生活,街头摄影人,喜欢用相机把生活记录下来。

观察者
小型装置 / 100*100cm / 2021在十几年前,每家每户基本都会置办一台大头电视,记忆中它带来的是全家欢聚一堂,观看着各类节目,电影,向往着里面的景象。现在我将它从旧货市场淘回来,并一同把十几年前的画面带回来,你可以透过显示器发现自己“画面意义上的”回到过去,回到十几年前电视机里的景象,但里面主角是现在的你,它是一个带着你连接过去的媒介。

《观察者》装置局部

王叶子
费城艺术大学Studio art/工作室专业;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在当代语境下以如何定义一个物体或是某种关系为主要创作方向。试图在作品中构建新客体从而探索美学的剩余价值。

非场所

钢化玻璃,PVC 喷印薄膜 / 尺寸不等 / 2020

《非场所》这一系列作品展示了一组不具有身份认同,缺失历史特点,无法辨识准确地点 的非理想化景观。图像中的数字/字符作为特定的符号,对场所进行标记,形成可读性线索。用真实的车窗当作载体,把这些在运动场景中的静态风景,以及被压缩的时间和空间扩展 到现实,构造一个临在感和非场所的平行关系。

《非场所》

衍生品II

气囊香水瓶,香精,香料,水 / 15*5cm / 2020

《衍生品II》是继《衍生品》(2015)后的气味装置作品。延续第一代作品中的材料,如胡椒,肉桂,丁香等香辛料,还增加了檀香香调,调配成一款更 具使用感和功能性的香水。选用这些香料是因为在历史上它们曾一度与黄金等价,但如今已成为唾手可得的日常调味品。《衍生品II》既有使用价值,也有象征意义,但其作为商品的价值却是未知的。

《衍生品II》

于童
1984出生于北京;2010~2014年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雕塑与环境专业,一等荣誉学士学位毕业;2014~2015年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雕塑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创作中我不断尝试基于不同特性的材料,使其相互作用影响。在过程中太多的可控与非可控的部分相互叠加,最终得到一种合理与非合理相互融合的效果。

超体系列 Super Body陶瓷装置 / 21*21*4cm / 2019-2020超体本是一部科幻电影,讲述人类大脑潜能被不断开发后直至终极时的变化与影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和结构。如果万物有灵,那么各种物体都将依据有机的意志,完成自身的存在的形式。于此同时,当作为东方传统造型艺术的主要承载材料之一的陶瓷,与现代的高分子材料结合的创作中,一种关于更新的网络连接观念的图景也通过当代造型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更紧密,更有机且互相联动的连接,在保持着每个个体完整形态的同时又相互叠加演化,而构成了在近未来我们期许中的可持续社会。

《超体》

屋邨的来访客人

About the Public events

事实上,常驻居民无法24小时「持有」他们的「房产」,因为一树屋邨2期另一大特色便是鼓励露营者的到来。露营者是特别的存在,他们带着想法和计划,穿梭在不同的不动产间,努力地将自己的痕迹刻印在那些地方。一树屋邨2期也是他们的停留地之一。这一次我们迎来了首批4位露营者,他们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或某几天)出现,在空间里和你一同做些事情。除了这四位露营者,我们也欢迎更多的人来「抢占」常驻居民的空间,为创建「和谐一树社区」而努力。如有露营意愿,请微信联系arbre-art



雅昌艺术图书馆
雅昌艺术图书馆(Artron Art Library)以「服务专业、公益大众」为宗旨,是全国首创集艺术图书的制作、展示、收藏为一体的专业图书馆。我们重视西文图书收藏,关注与图书演变史、印刷发展史和装帧设计史密切相关的艺术古籍,不乏限量版、艺术家签名本、艺术家手工书、珍贵古旧书。我们策划「雅昌艺术读书会」及相关书展、活动,诚挚邀请艺术家、收藏家、学者共同参与、共同支持,以书为媒,交流艺术。让雅昌艺术图书馆成为艺术文献保存、管理、研究的重要基地,并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回馈于民。

摄影是另一种情诗

—— 主题读书会【共4-6期,每期限15人。】

报名请关注后续推文
以文字为媒介的情诗当然动人,但图像在进行千百种排列组合后,却也可以成为情绪的通道;于是,一树ARBRE与雅昌艺术图书馆借波兰摄影师Tomasz Gudzowaty的摄影书《Photography as a New Kind of Love Poem》其标题一用,共同策划了以摄影书为主题的系列读书会。我们邀请你与我们一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开启摄影书的阅读 —— 我们会以「观察与记录」为切入点来阅读不同纪实摄影师的作品,亦会以单一摄影师为窗口进行一次深入讨论,还会把主题的决定权交与大家,一起找出更多的阅读维度。在过程中你还会发现,对图像的观看与解读不仅停留在纸面上,与文字阅读一样,它指代的是背后那无穷尽的世界。

燕子

1992年生于深圳,现于香港中文大学攻读艺术史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大陆的参与式艺术。她关注社会上女性面对的不平等和压迫,并在成为艺术行动者的路上努力前进。

让我们对批评这个概念提出批评吧—— 真诚的艺术写作者聚会【限5人】报名请关注后续推文
批评家不是一个揭露真相的人而是一个召集者…如果这个物体是脆弱的,他就会照料和 警惕这种脆弱。
—— Bruno Latour
什么是艺术批评?艺术批评究竟批评了什么?谁能成为那个「批评别人」的人?在艺术批评工作几乎被学院和艺术圈垄断的当今,艺评人的身份囿于艺术机构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学者,因此写作和批评的内容毫无意外的受制于对多方关系的衡量和文字审查,常常坍缩成只剩「转译」(甚至转述),带着一种看图说话式的僵硬。当代艺术中的写作(比如展签)或许已经给你一种「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的感受,评论者却不得不用一套更加玄乎其玄语言去补充这些诠释。面对「不知所云」的作品和中国当代艺术的瞎编话,作为观者的我们如何用更主动更多元的方式表达自己?如果评论能作为一种生活窍门,那么除了在大众点评上挥斥方遒,或许在美术馆内外也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wongyik
复旦大学文学学士与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社会人类学硕士。虽然所学专业看似与艺术无甚关系,但在过去数年来持续参与一些行动和社区艺术社群的实践,并从中汲取力量甚多。2019年与社群朋友共同实现的日本访友之旅之中,参与了在东京的木刻版画社群「A3BC」的工作坊,其后,在国内持续发起木刻版画工作坊,迄今已在国内多个地方与本地不同的实践社群结合,举办了不下10场的「木刻波流」版画工作坊。

深圳故事—— 木刻版画研习班【约4期,限10-15人。】报名请关注后续推文
「深圳故事」木刻版画研习班是一次实践性、事件性的展览,展览工作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作品的创作过程,而这个创作过程将是一次互相启发和自我教育的过程。研习班将通过组织约4次左右前后连贯的木刻版画工作坊,促使参与者能够掌握木刻版画的基本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讲一次逐渐深入地讨论、学习和理解木刻版画这一艺术方式与现当代社会行动的勾连之处,理解当代木刻版画工作的其中一个与社会行动密切相联系的发展脉络和创作情景。最后,我们达成以上的学习与理解之后,我们将借助木刻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共同创作一份「深圳故事」作品,更进一步地感受木刻版画与社会表达、自我表达之间可能的关系。


何止艺术
何止艺术团队来自中国深圳、英国、法国、德国等地,以实现当代艺术日常化为目标,专注于将审美范畴内的艺术融进实用范畴内的生活细节。我们在北京、深圳、成都等地深耕当代艺术十年以上,拥有艺术项目运营、国际艺术教育交流、策展与收藏顾问经验,与国际国内优秀艺术家资源达成深度合作,致力于发掘与推广国际青年新锐艺术家、深耕大湾区文化艺术与艺术生活类商业项目。

郑月圆《日课-2》—— 一件艺术作品的深圳漫游
何止艺术带着艺术家郑月圆的装置《日课-2》,自西向东地从深圳的另一端漂流到了一树。光作为幻觉的媒介,作为信仰的现象,它与书法的结合,将人们对于传统书法背后的对人文主义生活和信仰的追求自然而然的结合在一起,因为光的出现,《日课-2》中层层的虚实使得作品更为沉默,它将人们的目光拉入到画面的更深一层,仿佛在那里人们可以看到自己向往的安宁生活。而它漂亮的外表下是人们无法企及的生活。正如月圆所说,「这次的“白”写因为光,它似乎不再是无意义的,它表达了一种求而不得还继续坚持的品格,这次它是富有诗意的。在现代生活中,对传统书法的不停重复,被我称之为“白”写,而这次,它仿佛并不是无意义的、徒劳无功的。在《日课-2》中,它是对文人生活的一种美好诉求,是在纷杂现代社会中,给现代人心灵的一种慰藉。」

特别鸣谢

Special Thanks


果仁设计



雅昌艺术图书馆

何止艺术




一树过往展览 Previous Exhibition



期待您的关注与「在看」
这将会给一树带来更多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